来源:美食与生活
相传,酒是由一群猿猴所发现的。古代的猎人发现一群住在山洞中的猿猴经常携带啃过的水果进入山洞,出洞时,猿猴走路东倒西歪,有的走几步路就倒在洞口旁的地上,像死了一样一动也不动,但没过多久又活蹦乱跳。有一天,猎人好奇地进入山洞看个究竟,发现山洞中有一个凹陷的平台,上面堆着半腐的水果,凹槽中充满刺鼻的液体,散发着水果的香气。只见猿猴们一口接一口地喝下凹槽中的液体,喝得越多就越兴奋地挥舞手足,然后倒地不起,一段时间后又爬起来活动。后来,猎人装了一些液体带回村落与族人研究,确定它不会伤害身体,才依样收集水果复制,找出制造的方法,这就是“猿酒”,也是酒的起源。回想以前流行的阿嬷葡萄酒,不就是如此产生的吗?
还有一种说法,原始人类在深山森林中以采摘野果为食,在夏秋季节,他们将吃剩的果实随便丢弃,落在岩洞石头缝隙中的果实最后自然发酵成酒。人们受到这个启发而逐渐有意识地利用野果来酿造水果酒,饮之香味异常浓郁,这就是最早的酒。
据中国古书记载,最早出现的酒应该是黄酒。战国时期史官所撰的《世本》中有这样的记载:“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仪狄为夏禹时代的人。在《事物纪原》中有“少康作秫酒”的记载,少康即杜康,是殷商时代的人。白酒是蒸馏器发明后,在黄酒的酿造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明朝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也有考古专家认为烧酒即白酒,起源于唐代。
关于酒的起源,说法有很多,全世界各民族都有他们的一套说法。对我们来说,探究酒的起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掌握酿酒技术以及怎样更好地应用这项技术。
酒的分类
酒可按原料来分类。一类是谷物酒,也就是以谷物为原料所酿的酒,这种酒基本上就是用淀粉类原料所酿的酒。另一种是以水果为原料所酿的酒,通称水果酒。另外,也可以按工艺来区分酒类,我觉得这种分类比较完整。
酿造酒
将淀粉或糖类原料发酵完成后,用压榨的方法,将汁和渣分开,再做过滤或澄清处理,这样所得的酒称为酿造酒,也叫压榨酒(即发酵原酒)。黄酒、绍兴酒、马祖老酒、女儿红、红曲酒、葡萄酒都属于酿造酒。这种酿酒方式不需太多的工具设备,较适合家庭酿酒,而且营养成分较易保存下来。在酒类中,酿造酒的用途最为广泛,不仅具有一般酒的饮用功能,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用途。
在饮用方面,酿造酒的香气较浓郁,酒性因酒精度低而较温和,营养成分也较丰富。世界各地都有用不同原料酿造的不同酒品,丰富了当地的饮食资产。
在调味方面,酒中含有不少氨基酸等呈味物质,在烹调食物时,酒不但可去腥味,而且可以增加食物的鲜味。在药用方面,黄酒有“百药之长”的美称,是中医上很重要的辅佐药,俗称“药引子”。中药处方中常用黄酒浸泡、烧煮、蒸灸某些中药材或调制成各种药酒,这些药酒具有药用价值与保健价值,冷饮有消食化积和镇静的作用;热饮能驱寒去湿、活血化瘀,对腰酸背痛、手足麻木和震颤、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皆有益。
蒸馏酒
用蒸馏的方法获得的酒精度较高的酒液叫蒸馏酒。通常我们会把酿造酒加以蒸馏得到清澈透明的高度酒,例如高粱酒、五粮液等。这种酒一定要先经过酿造,然后再经过特制设备的浓缩、分离、萃取变成清澈透明有香气的液体。蒸馏酒由于酒精度高可以长久保存。
配制酒又称再制酒或合成酒,一般由酿造酒、蒸馏酒或食用酒精配以香精、药材等制成,药酒、五加皮酒、养命酒等都属于配制酒。它是利用单一或混合基酒作为酒引,加入研发的配方来创新或改变口感、色泽、风味和功能的调和酒。
古人制酒是从酿造酒开始的。古代很多医疗书籍中都有酒用于医疗的记载,有内服的药酒、保健酒,还有用于治跌打损伤的外用洗药,可退瘀青红肿,这也证明很久之前就有配制酒的存在。古人将有用的中草药浸泡于酒中,萃取出有效的成分,这些都是由专门的工匠完成的。
酒的健康喝法
尽可能把酒温热再喝:酒加热之后,一些低沸点的醛类会受热挥发。尤其是酿造的黄酒类,如绍兴酒或清酒温热着喝,会觉得非常舒服顺口。
腹中没有食物勿喝酒:当人的胃肠中空无食物时,乙醇最容易被吸收,当然人也最易醉倒。
尽可能不要多种酒混饮:不同的酒除了都含有乙醇外,还含有其他成分,其中有些成分不宜混杂。
不要用药酒作宴会用酒:药酒一般含有多种中草药成分,可能与食物中的一些成分发生作用。也不要将药酒类的酒当作饮料酒喝,对健康不利。
饮酒后切勿泡温泉:酒精可以使人体基础代谢增加、血液循环加速、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同时会消耗大量能量。而泡温泉会加重这些反应,带来安全隐患。